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辗转思第252节(1 / 2)





  詹老太君道:“好吧,公事上,且不说了,只说私事的,你且告诉我一句话。”

  庾凤臣才道:“您想说什么?”

  詹老太君又想了片刻,才问道:“你这样不放手,到底是真心喜欢星河呢,还是为别的缘故,比如——你要赌这口气。”

  庾约不能回答。

  老太太盯着他,叹息:“你看看,事到如今你还是这样,你这个样子,难怪星河儿跟你并不是一条心。你根本不叫她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。明明一团好意,捧出来,却是冷冰冰的,叫她如何受得了。”

  “她心里根本……”庾约脱口而出,却又忍住。

  “她心里怎么?”老太君站起身来,缓缓向他走近了几步:“你想说,她心里根本自有喜欢的人,就是当今皇上,是不是?从头到尾,她所恋慕不能放的,都是皇上是么。”

  庾约仍是没开口,悲惘的眼神却仿佛透露了一些。

  老太君走到庾约的身前,俯身,苍老的声音响起:“凤臣,你但凡说一句,星河儿心里有你,咱们或许、还可以拼死争一争……”

  庾约的眼中掠过一丝惊愕跟震动。

  老太君抿了抿唇,皱眉:“可是偏偏你自个儿也清楚的,如今、还想什么呢?——我一把年纪了,别的不念,只想你们这些儿孙辈儿的好好的就行了!”

  庾约没法儿面对老人家的注视,他闭上双眼,受伤的右臂却钻心的疼起来,也许是因为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痛,逼得他的眼睛在瞬间潮湿了。

  第175章 册封为皇后

  除夕将至,万家祥和,鞭炮声声。

  先前辽人压境的危机已然解除,皇室也归于安泰平稳,最让人惊喜过望的是,原来新帝早已经成亲,而且小皇子已经有三岁了。

  京城内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此事,见面第一句话不是“新春吉祥”,而是“你听说了吗”。

  原来就在先前,皇帝传了新任礼部尚书进宫,选吉日,拟制文,并告知京内各司,预备皇后册封大典。

  朝臣哗然。

  先前并不知新帝有意娶亲,如今突然传出这个消息,竟不知花落谁家。

  但很快地,令所有人都为之如梦似幻的消息传出,皇后,竟是靖边侯府容三姑娘容星河。

  朝野间更加议论纷纷起来,乍然提起容三姑娘,称呼有点儿久远,似乎叫人一时想不到是哪一位,但若说宁国公府庾军司的夫人,那就人人皆知了。

  怎么回事?皇后竟是庾大人的妻子?是不是哪里弄错了?

  在所有沸反盈天的吵嚷声中,皇帝发了一份上谕。

  众人这才知道内情。

  原来新帝当初还是寒微出身小道士之时,就跟当时还在乡下的容三姑娘一见钟情,由容姑娘的外公外婆做主,竟将她许配给了新帝,婚书媒聘等一应具全。

  只是后来几经曲折,两人竟分分合合。

  而在新帝于盛州生死不明的时候,容星河却怀了身孕。

  容三姑娘本想一死殉情,幸而宁国公府庾军司深明大义,苦口婆心劝止了她。

  因情势不明,也为更好地保全皇室血脉,庾军司便假意迎娶了容三姑娘,善为照料,乃是侠义心肠,君子风范。

  因此“高风亮节”之举,皇帝竟封了庾约为安国公。

  此事逐渐传开,人人称奇,竟觉仿佛是戏文里的故事一般。

  有人说道:“怪不得先前,听说安国公对于自己的那位夫人宽宠有加,当时我们就觉着,国公爷向来不是那种迷于女色的,成亲前又毫无征兆……原来是为了照料之故。这就说得通了。”

  又有的说道:“怪不得这三年里,只得了这一个子嗣,可见国公爷确实是个难得的信诺君子。”

  有人盛赞庾约之德,说他竟类似古代“赵氏孤儿”的程婴,义薄云天。

  当然,也有人感慨容三姑娘竟是个慧眼识英豪,大难不死而必有后福之人,竟能跟新帝识于微时,历经磨难,终究一举冲天。

  而在此之下,依稀也有些别的议论,但也不过是蚊蝇嗡讷而已。

  毕竟上谕已发,负责记录的史官也将此节载入国书。

  且先前百姓们还担心呢,皇室血脉单薄,好不容易出现了个精明强干的新帝,可又没有皇后,还不知何年何月添嗣。

  ——如今好了,非但皇后有了,现成儿的大皇子都有了一个,简直是双喜临门,过年的炮竹都要多放一挂。

  不过,众人都在议论此事,却鲜少有人知道,庾凤臣虽然被封为了安国公,但是他却已经不在负责统理京畿二十三县的兵马。

  皇帝美其名曰让他休养生息,但庾凤臣自然知道李绝是要罢免他的实权。

  庾约也没什么异议,毕竟早也猜到了。

  暂时接手代替庾约的人,正是之前在峘州事变中,跟随李绝的霍康。

  霍康虽然竭力推辞说自己不能胜任,但李绝相信他,只能咬牙先顶上了。

  钦天监择了吉日,册封皇后的大典非常的正式,甚至超过了当初新帝继位时候的排场。

  原来新任礼部尚书得了皇帝的亲口授意,叫务必要隆重。

  而向来一切从简的皇帝,不辞辛劳地按照程序,亲力亲为,绝不缺位,百官们见状,也都肃然应对。

  但文武百官哪里知道,李绝是把这个,当成了他跟星河的“成亲大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