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7章至圣先师(1 / 2)





  晚霞明处暮云重。

  位于云州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,此刻正是家家户户燃起炊烟的时候。村子不大,也就不到百来户人家,村里修为最高的村正大人,也就炼气期八重天的修为而已。和云州南部这边的寻常小村子一样,以豢养灵兽为主业。

  云州修炼界地势奇特。南部边缘多丘陵矮山,稍往北一些,便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。所以云州修士,大多更喜逐水草而居。也就只有南边这一带的修者,喜欢定居某地。

  已是黄昏之时,村里的学堂终于下学。村子都只有百来户人家,学堂自然人数更少,也就二十多个孩子而已。其实学堂里的孩子,本该更少些。因为按照这个小村子祖祖辈辈的规矩,男孩到了十四岁以后,便需要开始帮家里做赚钱了。所以绝大多数的孩子,最多也就在学堂内学习到十四岁。

  不过,前些年村里来了位姓范的教书先生。这位范先生年纪不大,但是学问顶好,听说是家那边闹了灾,逃荒出来的。后来范先生到了村里以后,恰好当时村里的那位老先生实在年迈,再难担任学堂的教书之责,于是在村正大人的挽留下,这位小范先生便留了下来,在村里的书堂担任起教书先生。不过,小范先生负责学堂以后,向村正大人极力要求,将村里孩子在学堂内读书的年岁,延长到十六岁。如此一来,学堂内适龄的孩子,自然又多了几人。

  当然,就算是村正大人,用自己的威望,强行要求大家必须如此。但村里的绝大多数人家,对此还是尽可能的敷衍。在村里的学堂多读书有什么用?又不是那种能够指导修行的灵术院。多读两年书,能当饭吃?还不如早点帮家里做事,多赚点钱来的实惠。所以,很多孩子哪怕身在学堂,仍是三天两头的请假,回家去帮家里做事。

  对此,小范先生倒也不多说什么。只是每次有孩子请假的时候,小范先生都会多嘱咐一句‘回家要多读书,开卷有益’之类的话。至于那些孩子,大概是嘴上答应,但离开学堂之后,早就把小范先生的话,忘得一干二净了。

  学堂当中,唯有一个姓张的孩子例外。孩子也是个可怜的,有娘没爹。村里都说,孩子的父亲是府城那边的某个老爷,孩子是他的私生子。孩子的娘亲有了身孕后,被老爷的正室夫人发现,然后赶了出来,流落到这个小村子。好在村子里民风淳朴,倒也没谁歧视这个当时怀着身孕,孤身流落至此的弱女子。后来孩子出生后,那女子索性便让孩子随自己的姓氏,这些年也不曾改嫁。

  在学堂十几个孩子当中,这个姓张的孩子大约身世更坎坷些的缘故,从小便比其他孩子更早立事。小范先生的话,也只有这孩子能真的听得进去,花心思去读那些看似无用的书。

  只是孩子的这份上进,落在村里其他人眼中,未免有些滑稽可笑。在大家看来,孩子已是十五六岁的年纪,不帮着家里做事,偏偏去读那些注定以后没什么用的东西,还要让他那个本就很不容易的娘亲养活,这就是最大的不孝。

  整个村子,大概也只有这位小范先生,最喜欢这个孩子。

  黄昏下学之后,其他孩子都早已离去,唯有这个张姓的孩子,还留在学堂,向小范先生请教学问。

  “先生,书上说修者修行,都为求一个长生。可是古往今来,修真界真正成功飞升天外的,也就那么几位。那我们这些成不了仙的,又是为什么要修行呢?”

  “这个问题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。但大体上来说,都是为了活得更舒服一些。”

  “先生,书上还说,上古时代,先贤开创出种种修行法门,往往都会选择开诚布公,教化天下。如此方可让后辈修者在前人的基础上,有所增益。可如果书上说的是对的,为何现在各门各派,都敝帚自珍?都把自家的神通传承,看的比什么都重,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呢?”

  “嗯,书上说的其实也没错,只不过书上的那个时代,和我们当下不大一样。那会儿妖族对修真界的威胁比较大,大家首先要想的,是如何去抵御妖族,如何让人族整体传承下去,自然不会藏私。但后来修真界越来越强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如果还按书上说的,今人谁还会花费大力气,去开创新的法门呢?开创出新的法门之后,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,反倒是可以任由其他人随意学习,但岂不是不公平?”

  “先生说的好像也对。但是我总觉得,肯定有更好的方法,能解决这个问题啊?”

  “这个我就答不上来了。而且我猜,就连历史上那几位证道飞仙的仙人,也未必能答得上来。他们或许能创造出各自的修行之法,可对你提的这个问题,多半也会很头疼。”

  “……”

  类似的话,在这对师生之间,曾有过很多次。和其他孩子不一样,这个姓张的孩子,总是会问些让村里人觉得莫名其妙的问题。还长生?你连自己那点事都想不明白,一颗灵晶都赚不来,聊这些有什么用?

  所以时间长了以后,孩子也不乐意和村里人去聊这些,因为聊了以后多半得到的也只会是一阵冷嘲热讽。唯有在小范先生面前,他愿意多问,而且先生也总是不厌其烦的愿意给他解答,从来没有过什么不耐烦的时候。

  最后,小范先生看了眼窗外,觉得天色已经不早,忽然说道:“陪我出去走走怎么样?有问题,我们出去边走边聊。”

  “好。”

  师生二人走出学堂,很快来到村子边上那条小河,二人沿河而走。

  “再过些日子,我可能要离开村子一趟,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。这趟出去,可能要走的远些,什么时候回来,不一定。所以,趁着现在还能多聊聊,有什么问题,你不妨多问问。能解答的,我试着解答。答不上来的,我也尽力。”

  听闻先生要离开,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,对于这个姓张的孩子来说,可谓是晴天霹雳一样。孩子似有些不舍,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挽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