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十九章大朝会(下)(2 / 2)

  乐北亭憨憨一笑。

  刚刚走过来并肩而立的余福忽然开口道:“在咸安城官员当中,从大安门到太元殿的这段路,被称为天路。意思是一步一阶,一阶一层天。绝大多数京官,走一辈子之后,或许也只能在其中走出几步而已。不过,我当年情况特殊,是没这样的感受,两位王爷就更是如此了。至于北亭你啊,也没这样的机会喽!”

  四人皆是哈哈大笑。

  笑过之后,乐北亭再次回望一眼,看了眼那座太元殿。正如余福所说,他如今还十分年轻,便已看到了大离官场上最高的风景。那么以后的几百年里,自己会不会有望更进一步,再上一个台阶呢?

  如今他已是身兼远东经略使和将军两职,若是再上一个台阶,又该是什么层次?

  人的野心,总是没有止境的。

  相比朝臣们离开这座宫城时,三五成堆的景象。首辅大人却如同往常一样,之身走出,形单影只。

  若是以往,大家只会觉得,是首辅大人风霜高洁,不屑与他人为伍。放眼庙堂之上,又有几个真正有资格和李砚山并肩而立呢?

  但是近日,独自离开的首辅大人,却给人一种日落西山的感觉。仿佛这轮已经照耀咸安城三十年的大日,终于开始有了西落的迹象。

  孤立无援。

  这并不是什么错觉,从近来的一些迹象来看,首辅大人的位置,似乎真的没那么稳了。比如在今日这场大朝会上,李党最得意的后辈陈谨言外放玉州,便是一个明证。实际上,自从去年年中开始,李党的一些骨干成员,便开始因为各种原因,纷纷被外调到其他修炼界,或者平掉如其他几位庙堂大佬的各自山头。原本当时大家还以为,是首辅大人不满足于当下的权势,想要进一步让门人占领整座庙堂的举动。但现在看来,事情恐怕远没有那么简单。

  欲杀大树,先除其枝,再废其根。

  若是李党的这些中坚骨干,全都被调离京城,或是平调入他院。那么李砚山这棵乾安年间庙堂上最大的参天大树,接下来会如何?

  会不会彻底枯死?

  谁都不知道,那位刚刚重开廷议的皇帝陛下,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。

  在很多大佬都离开的时候,三位皇子离开的相对较晚。这主要是因为,大朝会的时候,皇子是站在最前面的。当今陛下共有三子,大皇子年龄最长,修为最高,但其母亲,只是当年皇帝陛下还是信王的时候,信王府上的的一个侍女,在某次信王殿下醉酒之后被宠幸。后来因为有了这位大皇子,这才母凭子贵,被正式纳为妃子。但总的来说,家世背景什么的,近乎于无。

  不过好在,大皇子本人十分宽厚,修行天分又极好。在这场大朝会之前,一直也和其他两位兄弟势均力敌。

  二皇子的母亲,是云州那边一个强大的一等门派掌门的独女。所以,论起母亲那边的背景,二皇子要比大皇子强上很多。但是,二皇子的母族势力,毕竟多在云州那边,在咸安城这边能够起到的臂助作用,实在是有限。

  至于三皇子,母族为京城米家,母族臂助最大。只可惜三皇子年龄最小,不管是修为还是用心经营的势力,都比不上两位哥哥,这也是三皇子最大的弱项。不过,在这次大朝会之后,随着那位米家女子被册封为后,这场皇子之间的暗斗,可以说是彻底宣告结束了。

  因为那位米家女子成了皇后之后,三皇子离景平,就是当今陛下唯一的嫡子了。

  离景平离开太元殿的时候,身边只跟着一个人,那就是米家的那位名将米晟。论辈分,离景平要喊米晟一句舅舅,只不过米晟和那位米家出身的皇后,只是同族,血脉关系较远,离景平和这位米家名将也就只是名义上的辈分,但这并不妨碍整个米家,站在三皇子这一头。

  至于其他两位哥哥,走出太元殿的时候,身边簇拥着更多的人。但谁都看得出来,这两位皇子的未来,应该也就止步于一界之主了。而两位皇子身边的这些人,虽说没有在这场朝会之后,马上背弃旧主,但他们的分量,加在一起,或许也不如三皇子身边一个米晟。

  在走出大安门之前,三皇子同样富有深意的回头,看了眼身后雄伟的太元殿。

  将来的他,应该也会坐到那个位置上去了。

  米晟见到三皇子离景平的动作后,心中瞬间明了全部,忽然开口道:“这次大朝会之后,我就要离京前往丰州,去震慑御灵宗和天九宫。至于殿下,米晟在先前的奏对当中,已经提到了殿下,希望殿下能够和米晟一起前往丰州。不过,陛下只说了等等看,并未给出明确的答复。”

  离景平转头看向自己的这位族舅,目光中尽是深意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这场大朝会之后的散朝,每一个离开的人,心里都想着不同的事情。而这些人,几乎就等于是整个大离最高处的权力场了。

  若是能将他们每一个人都分析清楚,那也就掌握了整个大离高层的权力脉络;若是这些人死掉一半,那估计明天蛮荒就能攻破留川河,祸乱内地。

  在所有朝臣们都离开太元殿之后,有一个男人,最后离开。

  自然就是皇帝陛下本人了。

  大离皇帝离祚,在这场大朝会结束之后,一直坐在皇座上。直到所有人都离开了太元殿,他才缓缓走出殿门,站在台阶上,看着那些离去臣工们的背影,一个一个的看过去。

  最后,皇帝陛下的目光,落在了即将走出大安门的那位首辅大人的背影上。

  “衮衮诸公,各得其所;但为君故,沉吟至今。”